位於雲林古坑綠色隧道旁的糧莘庇護農場,由教保員與身心障礙者組成農夫團隊,堅持友善環境的有機耕作種植美麗紅藜,共同經營庇護農場與小作所。紅藜也就是被稱為穀類的紅寶石的台灣藜,富含蛋白質以及膳食纖維,經常被當作主食來食用,或當作原料入茶、入菜,製作成各項商品。糧莘團隊以「訓練代替照顧」為理念,透過農業種植、包裝、產品製作以及販售的學習過程,提供就業訓練的機會,讓學員在多元學習中成長。旅客能在新東陽西螺服務區北站的糧莘公益專櫃,直接購買到紅藜商品,如紅藜餅乾、紅藜咖啡、紅藜香鬆。庇護性就業者在輔導老師的耐心指導下,親自解說產品並提供服務,讓更多旅客能看見他們對生活的這份努力。
圖/糧莘庇護農場的學員穿梭於農地間 (圖片來源糧莘庇護農場FB粉絲團)
圖/2025年夏季颱風過後,糧莘庇護農場的農田受到很大的影響 (圖片來源糧莘庇護農場FB粉絲團)
庇護性就業者的就業挑戰與成長
對糧莘庇護農場來說,新東陽西螺服務區北站不僅是一個銷售據點,更是一個讓庇護性就業者與社會連結的重要舞台,人來人往的服務區內,身心障礙學員們能認識到實際工作場域,學習面對陌生顧客、聆聽需求與溝通、從失敗中學習並以正向態度克服挑戰。而對旅客來說,更是直接認識紅藜商品與糧莘庇護農場、糧莘小作所的機會,不單純只是展示產品,更能透過實際購物互動認識這些庇護性就業者,看著他們認真解說紅藜餅乾好不好吃、什麼是黑金紅藜茶,看見庇護性就業者對於生活的努力,也因為這些互動了解不同生活型態的人的故事,透過每一次的消費作為對糧莘團隊的肯定。
圖/糧莘庇護農場在新東陽關西服務區舉辦試吃 (圖片來源糧莘庇護農場FB粉絲團)
圖/糧莘庇護農場在新東陽西湖服務區舉辦試吃 (圖片來源糧莘庇護農場FB粉絲團)
從紅藜餅乾到草莓霜淇淋的創新故事
糧莘庇護農場的教保員分享到:「身心障礙者在許多事情上需要更大的彈性與理解,在糧莘的工作空間裡,庇護性就業者、服務使用者皆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,但是在西螺服務區的公益專櫃上,面對的是較快的工作節奏以及大量的人群。對此,很感謝新東陽的合作機會,讓他們能有學習就業的示範場所,增添了他們對自我的信心變得更有自信。而友善的同仁以及乾淨的工作地點,是非常正向的就業場域。對於單位的商品也會給予鼓勵,並提供輔導建議,讓我們逐漸從被動化為主動更新自己的產品,發展出更多元的商品種類。如近期的新品─紅藜草莓霜淇淋,也是團隊不斷試吃調整口味才研發成功。」
圖/糧莘庇護農場在新東陽西螺服務區 (圖片來源糧莘庇護農場FB粉絲團)
圖/糧莘庇護農場在新東陽西螺服務區 (圖片來源糧莘庇護農場FB粉絲團)
來自社會的理解與企業支持的雙贏模式
在人潮匯聚的國道西螺服務區內的旅客,對糧莘商店來說不僅是購買者,更是行動的支持者,有些消費者起初對庇護單位並不了解,但在接觸後改變了觀感,除了口頭的鼓勵,也會透過實際行動來支持糧莘的公益商店,如將商品的資訊分享給周圍的親友同事訂購不同的商品。由於紅藜餅乾、紅藜地瓜酥等商品多為方便攜帶的小包裝,非常適合在車上食用,不少貨車司機都是糧莘公益商店的回頭客。
在西螺服務區的公益專櫃裡,不僅能品嚐到紅藜餅乾、地瓜酥、紅藜咖啡的美味,更能感受到庇護就業者的用心與努力。糧莘庇護農場以公益專櫃作為出發點,更期盼未來能將就業訓練的觸角延伸,讓庇護性就業者不僅能自信銷售商品,也能拓展更多元的職場能力。